查看原文
其他

戒掉「工作瘾」

2017-12-24 张辉 辉哥奇谭

过去的一周很忙碌,从周一开始,自驾745公里,飞行了4000公里,在四个城市之间穿梭,我把这一周称为「出差周」。12.24(周日)凌晨1点结束忙碌的「出差周」,停好车之后,我在内心下定决心:要在周日中午到晚上停止一切工作。

周日上午10点50左右,我在朋友圈写下如下的话:

终于在中午11点前停下敲击键盘,准备启动一个实验:family time for next 8 hours - 11 am - 19 pm in Xmas Eve。在此期间不处理任何公事,不主动去碰电脑,不用手机处理邮件,IM 信息。与家人吃饭,聊天,看书,听音乐。我最近了解到,那些世界上最忙碌,同时又能做出伟大成就的一批人,是有自己的 private time的。Jeff Bezos,Mark Zuckerberg,Steve Jobs 都有自己雷打不动的「family time」,甚至是每周工作100小时的 Elon Musk 依然有自己的固定的「约会时间」。我们必须保护自己的 private time,没有 private time,你不会有深刻而独立的思考,你也不会有非常好的家庭关系,也不会有很好的身体。这些都会导致不可持续的发展。大家共勉吧!保护我们仅存的 humality,不要变成机器。一旦你变成机器,你会被机器无情的替代。

发完这段话,我和妻一起,收拾妥当,开车去三里屯吃饭。近来北京的空气很好,但我们很少有时间在中午时分享受温暖的阳光和新鲜的空气,平时这个时候不是在办公室坐着,就是在某个交通工具里坐着,去往下一个出差的地点。

阳光透过巨大的风挡,肆无忌惮的照在身上,浑身暖洋洋,以至于必须在临近目的地时,要提前关了空调,才觉得温度刚好。到了三里屯,停好车,上到 LG 层,看见一个日式餐厅,推门进去,点了两份简单的套餐…正在此时,我同事的微信消息来了,原来是讨论一个工作内容。

我忍不住和她讨论了几个回合,并且「暗示」她应该做个更加正式的 PPT,但她坚持认为目前的一段文字已经能满足需求。末了,她说:「今天节日」。看到这个,我突然想起今天自己的承诺,于是说「圣诞快乐」。

其实「随时随地工作」绝对和「烟瘾」一样,是一种「瘾」。我们不仅自己容易上瘾,而且更会去主动影响身边的其他人,直到大家都和我自己一样:「工作上瘾」。和所有「瘾」一样,「工作瘾」并不能带来更好的工作绩效和创造更加真实的价值,它只给你带来一种「幻象」,让你以为自己在努力朝着「完成工作」的方向竭尽全力,并且不断得到各种正向的反馈,这是所有「瘾」的共同点。我们看到的所有能完成伟大事业的「工作狂」,其实是有「工作时限」的,即无论是每周工作70小时、80小时、90小时,甚至像狂人 Elon Musk 一样,每周工作100小时,都有确定的工作时长,而非「无时不刻不在工作」。如果每周工作时长不受限,你整个人生都会陪进去,会影响你的工作效率,家庭关系和身体健康,不会有学习、进步和深刻思考,更别提什么长远发展。

上次去美国的飞机上,我和一个在美国工作的大牛朋友探讨有关工作的话题,他说自己在创业,老婆在 Facebook 担任要职,两人最近三年都极忙。他们二人约定,每天都有雷打不动的「family time」,大约是每晚2-3小时完全不受干扰的相处。这里提到的「family time」其实是以「忙碌」著称的美国白领阶层一个很好的平衡工作与生活的「工具」。前面提到的 Jeff Bezos、Mark Zuckerberg 、Steve Jobs、Elon Musk 都有明确的 familty time。Jeff Bezos 甚至会把每天晚上 family time 中洗碗的时刻认为是自己最性感的时刻,而他也从不在早上安排会议,因为要留出足够的时间的陪小孩成长。

在我停止「迫害」我的同事,衷心祝她「圣诞快乐」之后,我又开始专注的吃饭,期间在公司的 IM 上回了两个 OK,也是迫不得已。但是在此之后,一直到晚上8点之前,我终于从无尽的手机消息中摆脱了出来。

在书店买了三本书,分别是《肖申克的救赎》、《奥威尔传》和《人生谢幕前,请全力以赴》。回到家,拿起吸尘器下楼给车内做了久违的清洁工作。在夜幕降临前,我找来电影《肖申克的救赎》—— 这是我最喜欢的电影,没有之一。印象中,这是最近四五个月第一次在周末能坐在家中,沉浸在喜爱的电影中。

我对于「自由」如此在意,这是我喜欢《肖申克的救赎》的根本原因。这个电影深刻的讨论了「体制化」和「自由」之间的关系,让我们明白「希望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。片中,摩根·弗里曼饰演的瑞德多次提到「体制化」,他讲:开始你讨厌它,然后你适应它,最后你离不开它。这就是「体制化」。与「体制化」相对的,则是「自由」,但自由殊为不易。我喜爱这部的电影的另一层理由在于我认为这个电影是一个「隐喻」,它暗示在人类社会中,牢狱无处不在,即「体制化」也是无处不在的。

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某种体制中,开始我们并不喜欢它,比如「无时不刻的工作」,但是慢慢我们会适应它,最后我们离不开它。这种「无时不刻的工作」正在摧毁人类生活的美好,但是我们却不由自主的接受了它,并且逐渐从「受害者」变成「加害者」。这就是「体制」和「体制化」的可怕之处。

电影中安迪是「希望」的化身,他坚毅、隐忍,身陷囹圄20余载,在所有囚徒都已经被「体制化」之后,自己仍然坚持对「自由」抱有「希望」。而瑞德固执的认为「希望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,他对安迪说「希望无用,你最好认命」。

如果说电影《肖申克的救赎》是一个「体制化无处不在」的隐喻,那么我们普通人,如何从「体制化」中摆脱出来,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自由呢?这部电影也给了你启发,即你需要时刻坚持「希望」,小心翼翼的寻找机会,不断在囹圄中寻找意义感,比如安迪周复一周的给州政府写信,请求拨款扩建图书馆;比如他帮助年轻人考取中学文凭;他第一次外出工作中,冒险给狱吏提议说自己可以帮他合理避税,为大家赢得在落日余晖下痛饮啤酒的机会;他更是在第一次收到州政府赠送的旧书和杂物时,冒险向所有人广播莫扎特的曲子,这如天籁般的声音,让所有囚徒瞬间感受到了自由。

自由是我们人生最宝贵的事情,我们可以为了谋生出卖很多东西,但是千万不要出卖自由。

史蒂芬·金在小说《肖申克的救赎》中写到「有些鸟注定是不会被关在笼子里的,因为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」。希望我就是这样自由的鸟儿,希望你也是。

而普通人获取自由之旅,先可以从坚守每天高质量的「family time」或「private time」做起。


参考文章:怎样获得人生真正的自由?

前一篇文章:深圳24小时

原创100天100篇之100/121,爱上你的每一天!

不愿意在朋友圈谈的事情,来小密圈(现已改名「知识星球」)谈吧。我已开通小密圈,我会在小密圈中记录我的坚持。而小密圈里,也聚集了1000多位对于生活同样敏感,同样积极,同样热情的朋友——我的读者们,过去的六个多月,我们成功在「小密圈」营造了一种不同于「微信朋友圈」的氛围。了解「小密圈」,请回复消息「小密圈」(非评论区)。

来这里,和我一起来探索财务与精神自由之路!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